瀚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HANKUN ENERGY DEVELOPMENT CO.,LTD.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

218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内容厂区占地面积约 549200m²,厂址位于岚山区碑廓镇疏港大道以北,大湖村以西,南侧紧邻疏港大道,东南距岚山城区约 20km,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基本土建和设备安装。土建部分包括罐区、各种设备、架空管线的基座,敷设管道沟挖掘等,项目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

一期工程施工期回顾评价

   项目一期工程施工期所采取环保措施、存在问题及遗留问题分析见表 1-1。由表 1-1 可以看出,一期工程施工期环保措施到位,不存在遗留环保问题。

1-1 一期工程施工期所采取环保措施表  

环保措施

存在问题

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工地周围安装护屏维障  

           

   符合

石料运输车辆均覆盖篷布  

     符合

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及时洒水抑尘

           

     符合

设施工废水暂存池,循环利用

           

     符合

建筑垃圾及时外运处理

           

     符合

2施工进度

本项目预计于 2016 1 月建成,总建设周期为 18 个月。

3 施工期的主要影响

  施工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场地平整、土方挖掘、原材料及设备运输、建筑结构施工、 设备安装等。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方面主要有:机械噪声、弃土和扬尘、交通、生态环境等。

3.1 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期间,主要声源是电锯、振捣棒、升降机、挖掘机、装载机等施工机械,根据类比调查及监测,这些施工机械的噪声随距离的衰减情况列表见表 3-1

3-1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随距离的衰减情况表

机械名称

          距施工机械距离

5

10

20

40

振捣棒

95

89

83

77

吊车

80

74

68

62

挖掘机

91

85

79

73

装载机

89

83

77

71

升降机

83

77

71

65

参考同类施工机械噪声影响预测结论,昼间施工机械影响范围 60 米,夜间影响范围 180 米。由表 3-1 知,施工期间这些施工机械的噪声会导致施工场地附近方圆4060 米范围内噪声超标。

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东侧 250m 处的大湖村,受项目施工噪声影响较小。施工期间的噪声影响是短期的,项目建成后,施工期噪声的影响也就此结束。但是由于施工机械均为强噪声源,因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严格管理:

1、尽量采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机械;对动力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养护,维护不良的设备常因松动部件的振动或消音器的损坏而增加其工作噪声级;对高噪声施工机械的某些声源部位尽可能进行隔声屏蔽处理;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应尽可能避免大量的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避开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时间,严禁夜间(22:006:00)打桩、风镐。尽量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整个工期。

3、工地周围安装维护屏障,同时也可在高噪声设备附近加设可移动的简易隔声屏,尽可能减少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避免在同一地点安排大量动力机械设备,以避免局部声级过高;同时还应考虑搅拌机等高噪声设备安置在离敏感点相对较远的一侧,运输车辆的进出口也简易安排在该侧,并规定进、出路线,使行驶道路保持平坦,减少车辆的颠簸噪声和产生振动。

5、加强施工区附近交通管理,做好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调度和交通疏导工作,避免交通堵塞而增加的车辆鸣号。运输车辆应尽可能减少鸣号,尤其是在晚间和午休时间,降低交通噪声。

3.2 弃土和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间,在土方转运,建筑材料砂石、水泥和石灰的运输装卸过程中,都会有部分抛洒,并经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碾压卷带,形成部分细小颗粒进入大气中,形成扬尘,污染环境空气。

控制措施:(1)工程建设单位应同有关部门为本工程的土石方运输制定计划。尽量做到土方不外运。(2)水泥和石灰石应采取袋装运输并对运输车辆覆盖篷布。(3)渣土运输车辆经过村庄时要求减缓车辆行驶速度。采取以上措施,可减少运输过程中抛洒粉尘对所经村庄居民的不良影响。施工现场,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和采取在作业场所洒水等措施,临时水泥库房和石灰库房也应选在距施工人员居住点较远的下风向设置,如有筛选石灰的作业也应选在作业工人的下风向进行,以减少水泥与石灰粉尘对空气环境和人群的不良影响。

3.3 施工期废水排放分析

本项目在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搅拌砂浆,润湿建筑材料和清洗施工设备产生的少量生产废水,排放量小,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建筑废水 SS2500mg/L)和少量的COD,经简单沉淀以后用于水泥搅拌等施工用水。

3.4 施工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包括废弃木材、水泥残渣、废油漆涂料和安装工程的金属废料等。生活垃圾来源于施工作业人员生活过程遗弃的废弃物,其成分有厨房余物、塑料、纸类以及砂土等。

施工期间应加强管理,严禁垃圾乱堆,安装工程的金属废料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定点堆放,及时清理,建筑垃圾大部分回填,就可消除施工期间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

3.5 施工土地占用及对土壤植被的影响

项目占地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本项目永久占地为罐区、辅助设施、公用设施及道路占地等。施工临时占地、施工临时道路等属于临时占地。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土方,将对陆地现有地表结构造成破坏,改变土壤结构。本厂址场地目前为空地,地表无植被覆盖。施工期对地表的影响是局部影响,不会对区域生态造成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员对周围土地的践踏,合理堆放弃石、弃渣;在施工完成后,需要清理施工现场,严禁随地堆放弃土、弃渣,使厂址周围临

时占地尽快恢复原有功能和面貌。

3.6 对交通的影响

施工期间主要交通影响是因为运输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公路负荷增加。但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交通影响也随之消失。

4 施工期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4.1 施工噪声的控制基础工程施工开挖沟渠、运输车辆喇叭声、马达轰鸣、混凝土搅拌声以及复土压路机声等都属施工产生的噪声。厂址周围无居民区, 噪声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不大,但是也应该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同时应在施工设备和方法中加以考虑,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以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对不同施工阶段的要求,降低对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4.2 扬尘控制措施

扬尘控制措施严格按照《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48 )执行。工程建设单位应会同有关部门为本工程的土石方运输制定计划,避免在行车高峰期运输土石方,并在装运的过程中不要超载,装卸车沿途不洒落,在施工现场杜绝土石方的乱堆乱放,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生活废物。施工工地内车行道路应当采取硬化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应当铺设礁渣、细石或者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或者采取覆盖防尘布或者防尘网等措施,保持施工场所和周

围环境的清洁。运输砂石、渣土、土方、垃圾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蓬盖、密闭等措施,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物料遗撒或者泄漏而产生扬尘污染。

4.3 对土壤和植被破坏的弥补影响

工程建设将造成地形和地表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疏松、结构松散,表层土剥离,土壤侵蚀加剧,如果保护措施不利,必将加大水土流失的程度,因此对于施工期被破坏的植被,待施工完成后,尽快按照厂区绿化方案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对施工期开挖的土壤,应有计划的分层开挖,分层回填。

4.4 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过程中开挖土方,将对陆地现有地表结构造成破坏,改变土壤结构。本项目所在区域现状为荒地,项目建设会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减少生物量,但项目建成后进行合理绿化,绿化面积为 95500m³,绿化率为 19%,能够减小项目建设生态影响。本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4.5 交通影响的缓解

项目施工过程中挖出的泥土除作为回填外,要及时运走,合理调配车辆、有组织分配运输负荷,以保证道路的交通畅通。

4.6 其它

工程施工期间如发现文物、古墓等文化遗产,应暂时停止现场施工,并通知文物部门,派专业人员到现场考察,决定是否抢救或进行挖掘。施工期间应注意地下是否埋设光缆等通讯设施,并注意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建议夜间禁止施工建设,减小施工对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一)植物资源

项目厂区为低山丘陵区,由于棕壤分布地势较高,耕种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而且大部分无灌溉条件,产量不稳,因此除种植少量的玉米、花生、甘薯、谷子、杂粮、黄烟等耐旱作物外,大多栽培果树,主要有苹果、梨、桃、葡萄、山楂等树种。林地主要为次生林,主要分布有麻栎、栓皮栎、赤松、蒙古栎、柳树、毛白杨、枫杨、加拿大杨槐、臭椿、泡桐等,林下多湿润灌木和白茅草等草本植物。评价区内现植被多属生态幅度较大的种类。灌草丛植被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崖边、沟坡等,品种多为次生的草本植物群落和灌木丛,主要有胡枝子、绒毛胡枝子、细叶胡枝子、孩儿拳头、花木蓝、山合欢、紫珠、郁李、卫矛、酸枣、茅草、节骨草、蒲公英、苦菜子、青青草、狗尾草、碱篷等。栽培植被是该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花生等;主要果树品种有苹果、桃、梨、李、枣、葡萄等。

(二)珍稀濒危植物

经调查,项目厂区人类开发活动干扰较大,评价区内没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

(三)动物资源

评价区所在地区开发较早,农耕历史悠久,境内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及主要生态类群的特征,不仅受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也受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大面积农田的开发,为一些适应于农耕环境的动物群,如农田鼠类、草地蝗等扩大了栖境范围,成为评价区内优势动物群。在陆栖野生动物中,哺乳类主要由啮齿类、翼手类、食虫类和一些小型肉食兽类所组成,评价区及周边地区无大型兽类及稀有种。陆栖和淡水爬行类共 17 种,以较耐干旱的蛇类和蜥蜴类为主。评价区内的淡水动物包括鱼、虾、蟹、螺、蚌等;鸟类除麻雀、喜鹊、家燕等常见种外,还分布有灌丛性鸟类如琮头鸦雀、大山雀、北红尾、银喉长尾山雀等。家畜主要有绵羊、山羊、牛、鸡、鸭、鹅等。

(四)国家保护动物

评价区及周边范围内无国家保护动物分布。

(五)土壤类型及分布

项目所在区域以棕壤土类为主要土壤类型,曾称作棕色森林土,俗称黄堰土或黄坚土,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山前缓坡地上。棕壤是在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林下,发生较强的淋溶作用和粘化作用,土壤剖面通体无石灰反应呈微酸性反应,具有明显粘化特征的淋溶性土壤。棕壤的成土母质在烟台多为非石灰性残、坡积物,非石灰性残、坡积物以岩浆岩为主,变质岩次之,多分布在低山缓坡地段、山前倾斜平原及沟谷高阶地上。

5.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进行建设必然会影响到评价区内的土地利用、绿化覆盖率和水土流失等。项目建成后,人类活动将对评价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加大。人类活动的增加势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施工期间各项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方面主要有机械噪声、弃土和扬尘、土壤植被、降水入渗量和项目建设区域内表层土壤的影响。施工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见表5-1

建设项目营运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地形的改变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使植物类型和覆盖率发生变化,还会影响到一些动物如鸟类的栖息环境,其可能影响见表 5-1

5-1 施工期对评价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施工期

植被

降水入渗量

土壤  

其它  

备注

主体工程

场地平整、基槽开挖、基础浇铸、建筑物主体建设

农田受损植被受损

减少

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

施工噪声、

扬尘、 建筑垃圾

基槽开挖、基础浇铸等主要对地下水有影

响,场面硬化主要对降水入渗有影响,扬

尘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噪声对动物分布

有影响。

配套工程

安装工程

(水、电、暖、

气管线等)

植被受损

-----

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

施工噪声、

扬尘、 建筑垃圾

辅助工程

场面硬化、土石堆贮

植被受损

减少

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

施工噪声、

扬尘、 建筑垃圾

.5-2 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

序号

影响因子

影响方式

影响时间

影响范围

影响程度

1

土地利用

征地

长期

本厂区

    2

地貌变化

平整土地

长期

本厂区

较小

    3

生物量

清除植被、绿化

长期

本厂区

较小

    4

植物类型

清除植被、绿化

长期

本厂区

较小

    5

动物栖息

人类活动、交通等

长期

评价区

较小

.5.2.1 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

施工期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一般经过13年即可消失, 对其土地利用状况影响不大。项目建成后,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变为工业用地,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工程建成后,厂房周边加强绿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偿植被被建筑物代替的生态损失。

5.2.2 土壤影响评价

施工期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占压造成土壤压实和对土壤表层的剥离,由于挖方堆放、填方取土、土层扰乱以及对土壤肥力和性质的破坏,使厂区土壤失去其原有的植物生长能力。另外,施工过程中将产生施工垃圾、生活垃圾、污水等,这些废物(特别是难以生物降解的固体废物)若残留于土壤中,将会影响土壤作物生长。因此,施

工时必须对固体废物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进行统一回收和专门处理, 不得随意抛撒。运营期期所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等厂区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回用,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置,对土壤影响相对较小。

5.2.3 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施工期对动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植物的清理、占压及施工人群对植被生长的干扰。在施工过程中,厂区范围内植物的地上部分与根系均被清除。施工期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运输、施工噪声和人为活动,迫使动物离开栖息地等。整个项目建设区域无自然保护区,没有珍稀濒危动物,野生动物稀少。因此,项目建设对动物的影响不大。

在营运期为增加绿化面积,厂区周围会引入部分观赏性较强的绿化植物,但面积相对较小,不会引起物种代替。原有植被全部遭到破坏,代之出现的是人工绿地或人工栽植的绿化树种,所以对周围的动植物影响相对较小。

5.3 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

针对本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和生态防护措施,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证其生态功能不退化。

5.3.1 施工阶段

施工车辆尽可能利用既有道路,并严格按设计施工便道走行,避免碾压厂区周围地表植被。临时设施应进行整体部署,不得随意修建。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临时建筑物,清理平整场地,复垦还耕。

在运输砂、土、灰等容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时,运输车辆应采取加盖蓬布等措施,防止扬尘的发生;施工道路应加强管理养护,保持路面平整,砂石土路应经常洒水,防止运输扬尘对植被和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施工期应有规划,施工后期应及时绿化,减少不利影响。

5.3.2 加强厂区绿化建设

(1)提高绿化覆盖率

绿色植物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增加土壤肥力等生态作用,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绿化空间布局要保持一定的层次结构

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绿化布局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包括乔、灌、草在内的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较完善,抗干扰能力强。绿化时应遵循这种生态学原理。道路两侧的绿化带的地面要低于建筑物不透水地面,以起到吸纳雨水,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3)绿化品种宜多选择乡土种,并避免单一品种绿化品种要在保证美化效果的条件下,尽量多样化,宜将乡土种和观赏树种、花卉、草种有机结合起来,选择适应于当地气候和土质并具有观赏价值的品种。在绿化品种上,要避免单一,尽量多样化。

5.3.3 增加地下水入渗量

(1)减少不透水下垫面面积

将厂区内的主要道路在可能的条件下铺设为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地面或铺设透水砖、植草砖,设计为稍高于周围的绿地,其目的使路面雨水顺地势能够流入附近绿地,被绿地吸收,以此增加地下水涵养量。

(2)雨水回灌

本项目回收雨水将从绿化建设方面考虑实施。将后期雨水流经高地进行渗透净化,而后与道路雨水一起通过低绿地入渗地下,该方案有利于地下水补给量的增加。

6 环境监理

根据日照市环保局要求,本项目建设期间、验收前需委托有环境监理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7 小结

在施工期间各项施工活动产生的噪声、废水、扬尘和固体废物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短期的、局部的影响;经采取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后,可有效降低未来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